本刊記者 鄧玉杰 整理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與普及,“掃碼點餐”成為許多餐飲服務商力推的潮流。掃一掃二維碼即可完成排隊、點餐、結賬等多項服務。如今,有些餐廳已經不再提供人工點餐,甚至不提供紙質菜單,消費者只能關注公眾號或小程序后進行“掃碼點餐”。
掃碼點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應運而生:程序繁瑣、個人信息泄露、“引流固粉”、老年人消費群體被阻攔在一碼之外......如果掃碼成為點餐的唯一選項,無形中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成為一種“形式上自愿、實質上強制”的交易行為。掃碼該不該成為點餐的唯一選項,一時成為社會熱議話題。
掃碼點餐能夠提升效率
近兩年,智能化餐飲發(fā)展迅速,商家通過智能化服務可以提升整個餐廳的運營效率,提升消費體驗。比如,很多餐廳都推出“無接觸服務”,掃一掃二維碼即可點餐、結賬等多項服務,很多消費者感到很方便。
現(xiàn)在在很多小店內隨處可見點餐二維碼,店員更是提醒:用手機掃碼點單,更快更方便。但問及是否可以人工點餐時,得到的答復:目前店內人力短缺,沒有專門人員負責點餐。如果非要人工點餐,只能等到忙完打包工作后,才能進行點餐服務。但是店員還是建議網(wǎng)上進行點餐,上面的餐單更全,而且點餐過程更快捷。
“對于我來說,自助下單還是挺方便的,很多快餐店都是掃碼點餐?!闭诘陜扔貌偷?0后小張說。
對此,多數(shù)的年輕消費者則表示能接受,認為掃碼點餐方便快捷,可以避免高峰期排隊點餐,效率大幅上升,更有人提前下單,到店就能直接取餐,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
掃碼點餐源碼提供商排隊網(wǎng)表示,去年2月份疫情暴發(fā)之初,多地政府也都發(fā)布掃碼點餐的建議,推廣“無接觸服務”。
對于餐廳來說,人力成本是大頭,掃碼點餐可以節(jié)省人力,服務員不用一直等著客戶點單;對于年輕人來說:點餐不用排隊,方便快捷,操作簡單,顧客可以自己選擇菜品加入購物車,在線買單,支付時還可以領紅包。
“掃碼點餐既為店家節(jié)約人力,也為顧客點餐提升效率,它的使用漸成趨勢?!睆B門市餐飲行業(yè)協(xié)會會長賀迎芳說,使用掃碼點餐,前廳至少省掉兩三名服務員,顧客點餐后,后廚直接收到訂單,大大提高餐廳的就餐效率和運作效率。
掃碼點餐涉嫌信息泄露
現(xiàn)實中有些商家不僅要求掃碼才能點餐,還要求下載App應用才能給優(yōu)惠、打折扣等。這給消費者點餐帶來了更多的煩心事。關注的公眾號、下載的App,還可能影響到消費者的生活,如不斷推送廣告、占用手機內存等。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表示,餐廳僅提供“掃碼點餐”涉嫌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也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技術進步應當讓消費者享受發(fā)展紅利,而不是成為經營者商業(yè)欺凌的工具。
評論員何慧敏認為,以掃碼點餐為名采集與點餐行為本身無關信息的行為,已經超出對個人隱私的合法性、必要性、正當性使用。商家通過掃碼點餐搜集信息的做法是一種過度索權的行為,只提供單一點餐方式,一定意義上也侵犯了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伴隨存在的大量強制或誘導安裝、強制推廣問題,也給顧客的軟件應用帶來不好的體驗。同時儲存在云端的隱私信息也存在被泄露或惡意使用、非法買賣的風險。
何慧敏說,掃碼點餐固然提升了生活的便捷度,降低經營者的人力成本,提升了營銷的精準度,但是營銷不能以侵權為代價,不能讓隱私收割成為服務的敲門磚、攔路虎。
2020年10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中明確,不得以消費者拒絕提交信息而拒絕提供服務,商家只能對消費者索取其提供服務范圍內的個人信息。且應該遵守“最小必要化”原則。在網(wǎng)絡安全法中亦明確規(guī)定,網(wǎng)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guī)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被收集者同意。
掃碼點餐不能“一刀切”
在部分消費者看來,掃碼點餐應是可選項,而不應該成為唯一選項,應當由消費者決定是否掃碼點餐,而不是由商家“一刀切”。另外,一些老年人也在面對掃碼點餐時犯了難。
中消協(xié)指出,菜單是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jù),與是否接受餐飲服務直接關聯(lián),餐廳應當提供直觀可查的現(xiàn)場菜單,供消費者了解菜品和價格,決定是否用餐。不提供現(xiàn)場菜單,掃碼關注后才能瀏覽菜品和價格的做法,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上海市消保委公益律師陸珊菁說,掃碼點餐是信息化時代下的智能化服務的新形式,本身不是問題。但如果掃碼點餐成為就餐的唯一選擇,就是問題,其本質是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尤其是對于老年人等不會上網(wǎng)、使用智能手機的消費群體,如果掃碼點餐成為唯一的選擇,他們將無法就餐。
陸珊菁建議,商家在采用掃碼點餐等智能服務的同時,應保留菜單點餐的傳統(tǒng)方式,保障消費者選擇點餐方式的權利和老年人等特別消費群體的權益,這也符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中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的精神。
同時,陸珊菁認為,商家為掃碼點餐設置條件,例如,必須要消費者“同意獲取個人信息”“同意獲取用戶位置信息”“同意第三方獲取信息”,是一種“形式上自愿、實質上強制”的交易行為。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guī)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
陸珊菁說,若商家強制要求消費者掃碼點餐,消費者有權拒絕,或向市場監(jiān)管部門投訴。同時商家也要保障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如若消費者發(fā)現(xiàn)個人隱私信息受到侵犯,應及時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賀迎芳說,80后、90后使用掃碼點餐大多沒有障礙,但是新技術的使用會使老年人感到不便,所以協(xié)會要求餐飲企業(yè)保留人工點餐服務。她表示,成本再如何壓縮,也不能以降低服務標準和品質為前提。她希望,社會各界對餐飲企業(yè)使用新技術給予理解和包容,也希望餐飲企業(yè)任何時候都把消費者的權益放在第一位。
評論員凌鋒認為,沒有人否認掃碼點餐帶來的好處,但掃碼不能成為點餐的唯一選項,這是人性化服務的需要,也是法律的要求。為此,一方面,商家要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點餐方式,即便在掃碼點餐中,也要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把現(xiàn)金支付納入支付手段中,用多樣化服務滿足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有關監(jiān)管部門要采取有力措施,督促餐飲企業(yè)守法經營、加強自律,嚴厲查處侵害消費者權益不法行為,促進行業(yè)健康有序、規(guī)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