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光明
一條小巷,一個墻角,一壺熱茶,當它們成為文化的載體,就不再普通。
在安徽,桐城市“六尺巷”、西遞村“作退一步想”墻角、臨渙古鎮(zhèn)千年茶風,因其蘊涵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合”特質,成為孕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地標,被廣泛融入社會治理,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塑造了一個個地域特色濃郁的調解品牌,走出一條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治理之路,成為安徽傳承發(fā)展“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
“六尺巷”里和風吹拂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边@是清代名相張英收到家人千里傳書,請求他利用職權干預與鄰居建墻糾紛的回信。家人收信后立即退讓了三尺,鄰居見狀也讓出三尺。這便是“六尺巷”的由來,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六尺巷”故事也被廣為傳頌。
“青磚黛瓦碎石路,頭頂連天香樟樹”。如今,這條長不過180米、寬約兩米的“六尺巷”已經成為桐城調解矛盾糾紛的獨特品牌。在孔城法庭運用“六尺巷”故事開展訴訟調解的基礎上,從2016年起,桐城市人民法院總結提煉出以“聽、辨、勸、借、讓、和”為核心的“六尺巷調解法”,被廣泛運用到司法實踐中。
此后,在安慶市委政法委推動下,桐城市對“六尺巷調解法”內涵、外延不斷進行升級,以“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為切入點,從訴中調解延伸至訴前調解,從司法調解擴展至人民調解、行政調解,構建多方參與、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協(xié)調聯(lián)動的多元化解體系,將禮讓精神融入每一次矛盾糾紛化解全過程,形成了“黨建領事、禮讓和事、群眾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的基層治理格局。
“‘六尺巷’故事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猶如春風般撥動著當事人的心弦,不知不覺中就會讓矛盾雙方謙和禮讓,成為化解矛盾糾紛的催化劑。”孔城法庭庭長張誠深有感觸地說。
在審理安徽揚帆機械公司與寧夏中強威普公司一案中,張誠認為,兩家公司沒有多大矛盾,就是董事長因賭氣致矛盾尖銳對立,調解結案更有利于兩家公司今后合作和發(fā)展。得知寧夏中強威普公司代理人是第一次到桐城后,張誠便邀請該代理人前往“六尺巷”參觀。“六尺巷”故事深深觸動了該代理人,在他的努力下,該公司董事長改變初衷,最終雙方不僅接受調解握手言和,而且修復裂痕繼續(xù)合作。
“你讓我讓,心明眼亮;你爭我爭,傷情傷身。”桐城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中龍說,“禮讓”二字是“六尺巷”文化的核心,“六尺巷工作法”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強調“強者先讓、有理也讓”,傾向于有理也要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最終實現(xiàn)互諒互讓,促使矛盾糾紛得到化解。
六尺于心,心寬無界?!傲呦锕ぷ鞣ā币呀洺蔀樾聲r代桐城市乃至安慶市社會治理工作的一張名片,營造出“人人會講‘六尺巷’故事、處處彰顯‘六尺巷’文化、事事體現(xiàn)‘六尺巷’精神”的濃厚氛圍,形成源頭和解、過程調解、終點化解的治理機制,構建了自下而上、逐級消化、有效銜接的調處化解格局,在聚焦“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問題不上交”基礎上,邁上了以“矛盾不上交、信訪不上行、平安不出事”為目標的征程。
徽文化中善治盈門
與“六尺巷工作法”一脈相承的“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法,可以說體現(xiàn)了徽文化的精髓,是安徽推動徽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經典之作,為根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沃土上的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賦予了強大生命力。
如果說“六尺巷工作法”側重于矛盾糾紛發(fā)生后的處置,那么“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法則追求矛盾糾紛的預防。
在黟縣西遞村,位于村正街中心的一座老宅側門墻界后退了半米多,正屋的墻角被削去三分,上刻“作退一步想”5個篆刻字,與正堂內一副“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楹聯(lián)相呼應,這里就是“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法的萌發(fā)地。
每當導游介紹削去墻角的緣故時,游客們都會被徽文化的厚重底蘊所折服。這座老宅的主人在修繕祖居時為方便路人挑擔、推車、行走,主動將正屋墻角削去三分、閣樓臨街后退一步,并題字告誡子孫后代待人要互尊互愛、互幫互助、互讓互諒,處事要謙和禮讓、敦親睦鄰。老宅主人主動舍棄部分個人利益、方便大家的舉動,意在感化他人,營造禮讓、謙和的氛圍,尋求退中共進、互惠共贏,為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做了精辟而又簡明扼要的注解。
“‘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等徽州傳統(tǒng)家規(guī)家訓,可以說在‘作退一步想’上得到進一步升華,反映了徽州人‘謙讓和合、豁達通融’的經世智慧?!蔽鬟f鎮(zhèn)黨委書記程丹說,借古人的智慧,西遞挖掘打造了“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法,通過以德促調、以德輔治,引導當事人換位思考,思己慮人、相互體諒,立足退讓禮讓,從而預防糾紛、化解矛盾、解決紛爭,從源頭預防化解矛盾糾紛。
很快,“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法在黟縣全面推廣,進而成為黃山市社會治理品牌。黃山市委出臺《關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深化拓展“作退一步想”德治品牌的實施意見》,推動其從矛盾糾紛化解向地方立法、執(zhí)法、司法、普法、文化傳承發(fā)展、干部教育監(jiān)督管理等領域拓展延伸,推動黨員干部從“作退一步想”到“更進一步為”。
“黃山既是徽商故里,又是徽文化重要發(fā)祥地,誠信、禮讓之風自古盛行。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結合’,借助獨特地域資源,從徽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尋找社會治理的源頭活水和創(chuàng)意密碼,植入現(xiàn)代治理理念,傳承善治因子,打造具有黃山顯著地域特征的市域社會治理品牌,有效防范化解市域內各類矛盾糾紛,彰顯了中國式基層社會治理的獨特優(yōu)勢和強大活力?!秉S山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任生說。
一杯茶前握手言和
“說著喝著茶一碗,雙方怒氣得消完;說著喝著茶兩碗,事情來龍去脈全說完;說著喝著茶三碗,是是非非擺面前……”聽著濉溪縣臨渙鎮(zhèn)非物質文化遺產墜子戲傳承人周素芬用婉轉回旋的曲調演唱自編自唱的《溫馨調解大碗茶》,王士宏眼前浮現(xiàn)出一幅幅調解畫面。
王士宏是臨渙鎮(zhèn)茶館調解室創(chuàng)始調解員,“一杯茶調解法”猶如一股暖流,讓眾多矛盾糾紛當事人在一杯杯熱茶前冰釋前嫌。
以茶為媒調解糾紛,得益于傳承千年的臨渙“茶文化”。臨渙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zhèn),老街上茶館林立,每天十里八鄉(xiāng)的老百姓會趕到臨渙集上喝茶,一種特有的“棒棒茶”現(xiàn)今仍是一元錢一碗,可續(xù)水一天。自古老百姓因經濟來往、房產地邊和婚喪嫁娶等事發(fā)生糾紛,大都會自發(fā)到臨渙集上的茶館評評理,茶客們一邊品茶一邊傾聽雙方當事人訴說,并對糾紛評斷是非曲直、調解矛盾糾紛。
結合飲茶習俗和“有理進茶館說”的傳統(tǒng),濉溪縣司法局聯(lián)合縣人民法院等單位創(chuàng)建了“茶館說理”模式,在風雅苑茶館、怡心茶樓等建立茶館調解室,在每家茶館設置“百姓說事點”,組織鄉(xiāng)賢、“五老”等“評判員”組建“兵哥”“老支書”“姊妹花”等調解隊伍,為百姓生活中的大小事務、家長里短進行依法評理,形成“百姓事百姓評、百家事人人斷”的調解格局。
“走,到茶館說理去,依然是當?shù)乩习傩栈饷芗m紛的首選,很多人面紅耳赤進茶館,出來時已和和氣氣了?!卞∠h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蔣鵬說,人與人之間往往就是一杯茶的距離,只要彼此相敬一杯茶,保管談笑間就能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
在嫁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打造地域特色調解品牌的同時,安徽各地緊扣創(chuàng)新基調,推出了合肥行政處罰案件群眾公議制度、馬鞍山醫(yī)療糾紛化解“三診”工作法等創(chuàng)新做法,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初始、解決在基層,避免了矛盾糾紛迭代升級,讓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實踐中更具徽風皖韻。
編輯: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