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算把這事兒解決了!打了‘連心卡’上的電話,沒想到這么快就有人來幫忙,真是太靠譜了!”近日,山東省聊城市冠縣清泉街道某店辭職店員王華(化名)接過剛拿到的工資,緊緊握著調解員張春秀的手反復道謝。一場因工資拖欠引發(fā)的勞資糾紛,在調解員依法依規(guī)與耐心勸導下順利化解。這場“小糾紛”的“快解決”,正是冠縣“四步”調解工作法的生動注腳,更是推進“五心”矛盾調解模式落地見效的又一項舉措。
以“快”字破題,筑牢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線”。冠縣借助連心卡、村莊(社區(qū))微信群等途徑拓寬群眾訴求反映渠道,確保矛盾糾紛早發(fā)現(xiàn)、早介入、早化解。調解員堅持“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第一時間通過電話傾聽訴求、初步掌握情況,隨后迅速趕赴現(xiàn)場。通過快速響應,不僅體現(xiàn)了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重視,更有效防止了矛盾的擴大和升級,為后續(xù)調解爭取了主動。
以“法”為基石,讓調解有“剛性支撐”。調解并非“和稀泥”,需以法律為基石。8月6日,冠縣崇文街道調解員齊風敏在處理轄區(qū)居民李軍(化名)樓上漏水引發(fā)的鄰里糾紛中,現(xiàn)場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相鄰關系等相關規(guī)定,調解員將條款轉化為“白話”,巧妙地融合了法理、道理和情理,通過耐心地勸說,當事人雙方握手言和。在處理漏水、噪音、宅基地等常見糾紛時,先亮“法律標尺”,再談“情理包容”,既維護了法律權威,又避免了各說各理的僵局。通過法理宣講,為糾紛解決搭建剛性框架,讓雙方在法律認知上達成共識,避免責任推諉。
以“情”為紐帶,激活基層治理“溫度”。矛盾糾紛常伴隨情緒對立,調解員注重“先解氣、再解事”,強調發(fā)揮共情能力,在調解中先站在群眾立場想問題:對受損方多一份理解,對責任方多一份引導,用“遠親不如近鄰”等樸素道理喚醒情感共鳴。通過耐心傾聽、引導換位思考,將雙方怒火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共同意愿,喚醒情感共鳴,為理性溝通掃清障礙。
以“效”為導向,務實高效“化矛盾”。在責任明確、情緒平復后,讓群眾感受到調解的實效性。調解員緊扣解決問題核心,推動雙方聚焦具體措施。通過“小步快走”的務實方案,確保糾紛在短時間內落地解決,真正把調解工作做到群眾心坎里,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今年以來,冠縣司法局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3000余起,群眾滿意度持續(xù)提升。
下一步,冠縣將繼續(xù)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jīng)驗”,不斷健全完善“五心”矛盾調解模式,讓更多矛盾糾紛在“法”的框架下、“情”的浸潤中妥善化解,以“微治理”守護“大民生”,讓基層和諧的根基更穩(wěn)固。(黃易梁 趙玲玲)
編輯: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