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為防止女性乘客被騷擾,媒體曾呼吁高鐵設“女性車廂”,如今又有人建議設“兒童車廂”。這當中,“請勿打擾”的本意可以理解,但動輒“強制隔離”值得商榷。治理兒童乘車吵鬧問題,還需務實慎重,宜疏不宜堵。
活潑好動是嬰幼兒的天性,面對高鐵車廂封閉空間和固定座位的拘束,其心理不適和情緒反感勢必訴之于喧囂、吵鬧,對此,同車乘客大可多些理解與包容。對監(jiān)護人來說,如果孩子的吵鬧打擾了他人的安寧,其有責任進行教育和安撫,必要時還應就此向周邊乘客道歉。
現(xiàn)實中,家長攜孩子出行在所難免,但父母完全可以做到對孩子可能的哭鬧狀況有所“防備”。比如,曾有媒體報道,上海一對夫婦帶剛滿一歲的孩子乘坐飛機,孩子媽媽為同艙乘客準備了貼心小禮物——耳塞、小糖果和一張以周歲孩子名義請求“包容”的小卡片……完全照搬、復制如此做法或許不現(xiàn)實,但其中透出的大局觀和公德心,值得點贊與思考。
建議設“兒童車廂”,目的說白了還是要保障車廂“靜音”,這無可厚非,但那些高聲打電話、外放聽音樂、看視頻者是否也當在“靜音”管束之列?是否也該為其單設專用車廂?退一步說,要設“兒童車廂”,是否也要將安靜、不吵鬧的乖孩子與愛吵鬧的“熊孩子”區(qū)別開?因個別孩子吵鬧,就要增設“兒童車廂”,未免有些“一桿子打翻一船人”。
從技術層面上看,增設“兒童車廂”或許并非難事,但兒童是個泛化概念,哪些孩子該進“兒童車廂”、是否需要監(jiān)護人陪同其進入,祖孫三代同行時孩子父母既要顧老又要看小的需求如何協(xié)調(diào),兒童安全性如何保障等問題,在現(xiàn)實操作中都會面臨困難。
事在兒童,根在大人。高鐵設“兒童車廂”并非治本良方,治理“熊孩子”吵鬧還需多方合力。家長要盡到教育、安撫、疏導孩子的責任,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其訴求;公眾可以多些寬容和接納,抑或是自備些防噪音工具;鐵路部門則應從“兒童車廂”建議中看見公眾對“精細化管理”的訴求,可借鑒國外一些有益做法,比如為孩子設置“游樂園”車廂,以玩玩具、看童書和動畫片等活動,疏解孩子情緒、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或發(fā)泄其過剩精力。
編輯:馬樹娟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