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掃地僧”的故事中學習專注與熱愛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 小】【打印】【關閉】 | ||
|
羅筱曉
時隔一年,北京大學數(shù)學教師韋東奕又上了熱搜。有媒體報道,網(wǎng)傳由6名物理學博士組成的實驗團隊在建模時遇到了數(shù)學難題,卡殼4個月仍未突破,最終團隊決定向韋東奕求助。韋東奕在很短時間內(nèi)便解出題目,在此基礎上,該團隊只花了一天時間調(diào)試后,實驗進程就得以推動。事后,韋東奕以“題目太簡單沒必要要錢”為由拒絕了報酬,最終實驗團隊選擇給韋東奕的公交卡充值以示感謝。
上述故事是否有夸張、演繹的成分暫且未知,但韋東奕去年作為“路人甲”接受路邊采訪,被發(fā)現(xiàn)在數(shù)學領域取得諸多成就后意外走紅、獲封“韋神”,是不爭的事實。
人們對“韋神”的喜愛、追捧,不僅緣于他履歷上閃光的成績,更是因為他取得耀眼成績后依舊能風輕云淡、保持純粹與質(zhì)樸——不為名利,十多年專注數(shù)學學習和研究;即使成了“紅人”,喝水還是習慣用礦泉水瓶……
不得不說,在流量為王,出名、變現(xiàn)要趁早等觀念盛行的當下,這種能全力、長久、低調(diào)地在某一領域深耕,不為外界所擾的品質(zhì)是稀缺且珍貴的。韋東奕曾說,因為喜歡,努力就不是一件很累的事,可見“喜歡”力量之強大。
這不禁讓我想起不久前看過的一部紀錄片中的另一位“大神”——圖書管理員顧曉軍,因?qū)ξ乃噺团d時期的歷史、文學、哲學頗感興趣,為了閱讀原著,在國家圖書館工作的12年間,他自學了波斯語、拉丁語、希臘語等10多門語言。個中動力并非學術研究、論文寫作,而僅是對閱讀的熱愛和從中體驗到的愉悅。
熱愛、專注讓韋東奕和顧曉軍成為“身懷絕技”之人,讓兩個現(xiàn)實生活中看來平淡無奇的人得以徜徉于數(shù)字或字母組成的美妙世界中,進而獲得精神上的極大滿足。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的人生,已然具有了相當?shù)暮穸扰c廣度。
事實上,這種“掃地僧”式的人物,在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只是有些還沒有被媒體“捕捉”到。一方面,人們對這樣的人給予關注,進行點贊和熱議,是尊重知識與人才,致敬低調(diào)與純粹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正如北大在“韋神”首次出圈時回應所說,數(shù)學研究需要安靜的治學環(huán)境,希望社會各界一起營造有利于年輕人專心開展學術研究的氛圍。不捧殺、不戲謔,不過多滋擾其正常生活和工作,或許是我們向“掃地僧們”致敬的更好方式。
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既無法做到“絲毫不為世事所動”,也難以取得如“掃地僧們”一般的驚人成就,但在車馬喧、人浮躁的日常里,他們的品行可以成為人們自我激勵和治愈的良方,他們執(zhí)著于既定目標、為心中熱愛甘愿付出辛勞的態(tài)度,也可以被復制,進而推動更多改變甚至奇跡的發(fā)生。
讓我們在“掃地僧”的故事里,學會專注與熱愛。
(責任編輯:林楠特) |